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文档序号:1955599 发布日期:2021-12-10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Display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 是由 刘汉辰 鲜于文旭 张春鹏 陈中明 黄灿 刘娜 于 2021-09-0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包括:基底、叠层设置于基底上的多层膜层、贯穿多层膜层的第一过孔,本发明通过在第一过孔的侧部搭接辅助部,并且在辅助部上搭接导电部,导电部自多层膜层上经辅助部延伸至基底上,使得导电部可以设置于突出于第一过孔侧部的辅助部上方,降低了导电部直接搭接于第一过孔时,因第一过孔内侧不平整而造成导电部断路的风险,提高了导电部将对应的两膜层电性连接的可靠性。(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display panel and a mobile terminal, including: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ulti-layer through hole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substrate, a plurality of layers of films which are arranged on the substrate in a laminated mode, and a first through hole which penetrates through the plurality of layers of films.)

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器件的制造,具体涉及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面板的高分辨率、拼接以及窄边框等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中跨层设置的两膜层电性连接的现象极为常见。

目前,常采用单电路层连接的方式以实现跨层设置的两膜层之间的电性连接。然而,两膜层之间所跨越的多个膜层的组成材料的蚀刻速率差异较大,当位于中间部分的膜层的蚀刻速率远大于上膜层的蚀刻速率和下膜层的蚀刻速率时,导致贯穿多个膜层的第一过孔内侧的中部凸出于上部和下部形成凸出结构,造成形成于第一过孔内的导电层无法延伸至凸出结构或者在凸出结构中断路,从而无法导通对应的两膜层,降低了显示面板中两膜层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因此,现有的显示面板中存在跨层设置的两膜层电性连接的可靠性较低的问题,急需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的因过孔中存在凸出结构导致导电层在过孔中断路,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中两膜层电性连接的可靠性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包括:

基底;

多层膜层,多层所述膜层叠层设置于所述基底上;

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贯穿多层所述膜层;

辅助部,所述辅助部搭接于所述第一过孔的侧部;

导电部,所述导电部搭接于所述辅助部远离多层所述膜层的一侧,所述导电部自多层所述膜层上经所述辅助部延伸至所述基底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的侧部设有一凹槽,所述辅助部填充所述凹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辅助部远离多层所述膜层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一过孔的底部共同构成第二过孔的轮廓;

其中,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过孔靠近所述基底一侧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过孔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二过孔的中心轴指向多层所述膜层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基底指向多层所述膜层的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辅助部的组成材料和多个所述膜层的组成材料不同,所述辅助部的组成材料的流平性优于所述导电部的组成材料的流平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辅助部的组成材料包括有机光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孔的侧部呈阶梯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过孔的侧部与所述第二过孔的中心轴的距离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辅助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叠层设置的多个子辅助部,多个所述子辅助部和多个所述膜层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子辅助部和对应的所述膜层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部还自所述基底上经所述辅助部延伸至多层所述膜层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部和如上文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部和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本发明提供了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底;多层膜层,多层所述膜层叠层设置于所述基底上;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贯穿多层所述膜层;辅助部,所述辅助部搭接于所述第一过孔的侧部;导电部,所述导电部搭接于所述辅助部远离多层所述膜层的一侧,所述导电部自多层所述膜层上经所述辅助部延伸至所述基底上。其中,本发明通过在所述第一过孔的侧部搭接所述辅助部,使得所述导电部可以设置于突出于所述第一过孔侧部的辅助部上方,避免了所述导电部直接接触所述第一过孔的侧部,降低了因所述第一过孔内侧不平整而造成所述导电部断路的风险,提高了所述导电部电性连接于对应的两膜层之间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了所述导电部将对应的两膜层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用于解释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部和导电部在俯视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辅助部和导电部在俯视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层膜层的制作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层膜层的制作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水平”、“竖直”、“靠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例如,“上”只是表面在物体上方,具体指代正上方、斜上方、上表面都可以,只要居于物体水平之上即可;“两侧”或者“两端”是指代图中可以体现出的物体的相对的两个位置,所述两个位置可以和物体直接/间接接触,以上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提供的仅仅是和本发明关系比较密切的结构和步骤,省略了一些与发明关系不大的细节,目的在于简化附图,使发明点一目了然,而不是表明实际中装置和方法就是和附图一模一样,不作为实际中装置和方法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以及以下实施例的组合。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基底10;多层膜层20,多层所述膜层20叠层设置于所述基底10上;第一过孔01,所述第一过孔01贯穿多层所述膜层20;辅助部30,所述辅助部30搭接于所述第一过孔01的侧部011;导电部40,所述导电部40搭接于所述辅助部30远离多层所述膜层20的一侧,所述导电部40自多层所述膜层20上经所述辅助部30延伸至所述基底10上。

其中,导电部40可以导电,根据“所述导电部40自多层所述膜层20上经所述辅助部30延伸至所述基底10”上可知,如图3和图6所示,导电部40可以将基底10和多层膜层20的上表面电性连接,或者导电部40可以将基底10和电性连接于多层膜层20的上表面的结构电性连接,其中图6可以为图3或者图4中的辅助部30和导电部40在俯视视角的示意图。具体的,此处对基底10和多层膜层20的具体材料和功能不做限定,只需满足基底10和多层膜层20的上表面、电性连接于多层膜层20的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可以通过导电部40电性连接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当第一过孔01为实体时,即通过对多层膜层20进行刻蚀等工艺形成第一过孔01时,由于多层膜层20中采用不同材料制备的不同膜层的刻蚀速率相差较大,或者由于外界因素干扰,导致实体的第一过孔01的侧部011凸凹不平,若导电部40直接搭接于一过孔101的侧部011,导电部40将无法延伸至第一过孔01的侧部011的凹陷处或者在第一过孔01的侧部011的凹陷处断路,造成基底10和多层膜层20的上表面、电性连接于多层膜层20的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均无法较好地电性连接,降低了基底10和多层膜层20的上表面、电性连接于多层膜层20的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过孔01的侧部011搭接辅助部30,并且在辅助部30远离多层膜层20的一侧搭接导电部40,其中,辅助部30可以搭接于所述第一过孔的侧部的全部或者部分区域,只要可以覆盖实体的第一过孔01的侧部011凸凹不平的表面,以形成突出于第一过孔01的辅助部30即可,避免了导电部40与第一过孔01的侧部011直接接触,而是使得导电部40位于突出于第一过孔01的辅助部30上,降低了导电部40断路的风险,提高了导电部40将基底10和多层膜层20的上表面、电性连接于多层膜层20的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过孔01可以为实体过孔或者虚拟过孔,即第一过孔01的侧部011可以为实体侧部或者虚拟侧部,以上描述旨在和技术问题中的第一过孔01进行同步理解,以及便于描述辅助部30和多层膜层20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导电部40还自所述基底10上经所述辅助部30延伸至多层所述膜层20上。其中,图4为图1和图3的俯视视角中关于辅助部30和导电部40的示意图,即导电部40可以自多层膜层20中一侧的上表面经过基底10并延伸至多层膜层20中另一侧的上表面。

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当导电部40需要将多层膜层20中一侧的上表面、电性连接于多层膜层20中该侧的上表面的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需要电性连接至多层膜层20中另外一侧的上表面、电性连接于层膜层20中该侧的上表面的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时,导电部40的两侧可以分别延伸至多层膜层20中两侧的上表面上,其中图5可以为图1或者图2中的辅助部30和导电部40在俯视视角的示意图。当然,如图4和图6所示,当导电部40需要将多层膜层20中一侧的上表面、电性连接于多层膜层20中该侧的上表面的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需要电性连接至多层膜层20中除去位于顶部的其它至少一膜层时,可以将导电部40中未电性连接至多层膜层20中该侧的上表面的一端经过基底10延伸至对应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过孔01的侧部011设有一凹槽012,所述辅助部30填充所述凹槽012。根据上文论述可知,在技术问题中,由于多层膜层20中采用不同材料制备的不同膜层的刻蚀速率相差较大,刻蚀速率较快的材料制备的膜层相对于刻蚀速率较慢的材料制备的膜层,在相同的时间内被刻蚀的材料较多,形成的膜层较为凹陷,使得第一过孔01的侧部011具有凹槽012。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的辅助部30填充凹槽012以避免通过凹槽012直接承载导电部40,即辅助部30位于凹槽012和导电部40之间,通过辅助部30直接承载导电部40,使得导电部40搭接于填充于凹槽012的辅助部30之上,避免导电部40具有依附于凹槽012的、易断路的形态,降低了导电部40断路的风险,提高了导电部40将基底10和多层膜层20的上表面、电性连接于多层膜层20的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辅助部30远离多层所述膜层20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一过孔01的底部013共同构成第二过孔02的轮廓;其中,在第二方向D2上,所述第二过孔02靠近所述基底10一侧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D1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过孔02远离所述基底10一侧的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D1为所述第二过孔02的中心轴指向多层所述膜层20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D2为所述基底10指向多层所述膜层20的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D2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D1。

具体的,第二过孔02的底部和第一过孔01的底部013重叠,即第一过孔01中除去辅助部30以外的空间形成第二过孔02。其中,在图1至图4中,基底10和多层膜层20的堆叠方向可以理解为竖直方向,基底10和多层膜层20的延伸方向可以理解为水平方向,即第一方向D1可以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D2可以为竖直向上的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结合上文论述可知,在竖直向上的方向上,第二过孔02靠近基底10一侧的部分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小于或者等于第二过孔02远离基底10一侧的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具体的,可以将第二过孔02划分为沿竖直方向排布的多个第二子过孔,每一第二子过孔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可以称之为宽度,即可以表示为:在竖直向上的方向上,靠近基底10一侧的至少一第二子过孔的宽度,小于远离基底10一侧的至少一第二子过孔的宽度,即上文中靠近或者远离基底10一侧的部分可以包括至少一第二子过孔,此处旨在表明在竖直向上的方向上,辅助部30远离多层膜层20的一侧与第二过孔02的中心轴的距离越来越大或者保持不变。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方向D2上将第二过孔02的宽度根据与基底10的距离做出相应的设置,可以避免辅助部30远离多层膜层20的一侧形成有类似于凹槽、凹陷的结构,进一步降低了导电部40断路的风险,提高了导电部40将基底10和多层膜层20的上表面、电性连接于多层膜层20的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电性连接的可靠性;并且,在竖直向上的方向上,本实施例中的辅助部30远离多层膜层20的一侧越来越远离第二过孔02的中心轴或者与第二过孔02的中心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在截面图的视角中,辅助部30远离多层膜层20的一侧与基底10的夹角为锐角,且辅助部30位于对应的锐角所限定的区域内,即辅助部30远离多层膜层20的一侧近似为斜坡,有利于在辅助部30上形成具有较大的厚度的导电部4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所述第二过孔02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具体的,结合上文论述,每一第二子过孔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可以用厚度表示,“逐渐增大”可以理解为每一第二子过孔的厚度为0时,在竖直向上的方向上,多个第二子过孔的宽度依次增大,此处不包括相邻两第二子过孔的宽度相等的实施例。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方向D2上将第二过孔02的宽度根据与基底10的距离做出渐变的设置,在截面图的视角中,在竖直向上的方向上,可以使得辅助部30远离多层膜层20的一侧呈现为逐渐远离第二过孔02的中心轴的直线或者曲线,同理,这样可以降低导电部30断路的风险,提高了导电部40将基底10和多层膜层20的上表面、电性连接于多层膜层20的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电性连接的可靠性,以及有利于在辅助部30上形成具有较大的厚度的导电部4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辅助部30的组成材料和多个所述膜层20的组成材料不同,所述辅助部30的组成材料的流平性优于所述导电部40的组成材料的流平性。具体的,可以先形成于包括第一过孔01的多层膜层20后,再设置辅助部30以形成第二过孔02,接着在第二过孔02的侧部012和底部形成导电部40。

其中,如图1至图4所示,基底10可以为刚性基底或者柔性基底,刚性基底可以为玻璃或者硅片,柔性基底可以为聚合物材料基板、金属箔片基板、超薄玻璃基板、聚合物/无机物基板或者聚合物/有机物/无机物基板。具体的,多层膜层20可以包括位于基底10上的基板201、位于基板201上的缓冲层202和位于缓冲层202上的阵列层,缓冲层202的组成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氮化硅或者氮氧化硅,阵列层包括多个晶体管203,此处对晶体管203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此处以晶体管203为顶栅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每一晶体管203包括位于缓冲层202上的有源层204、位于缓冲层202和有源层204上的栅极绝缘层205、位于栅极绝缘层205上的栅极层206、位于栅极层206和栅极绝缘层205上的层间介质层207。进一步的,有源层204包括主体部和位于主体部两端的两掺杂部208,有源层204的组成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或者非晶金属氧化物,可以通过主体部两端的掺杂相应的杂质形成两掺杂部208。

具体的,如图1至图4所示,有源层204中的一掺杂部208可以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于多层膜层20的上表面,且导电部40可以延伸至多层膜层20的上表面,进一步的,导线和导电部40可以一体成型以将有源层204中的一掺杂部208电性连接至对应的结构。

可以理解的,导电部40的组成材料的流平性一般较差,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采用流平性优于导电部40的组成材料的材料制作辅助部30,可以有助于辅助部30远离多层膜层20的一侧形成为斜面或者曲面,且在竖直向上的方向上,辅助部30远离多层膜层20的一侧与第二过孔02的中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具体的,辅助部30的组成材料包括有机光阻,可以理解的,有机光阻在固化前为液态,可以将液态的有机光阻充分填充于凹槽012或者第一过孔01的凹陷区域,以“消除”凹槽012或者第一过孔01的凹陷区域,同时也可以使得辅助部30远离多层膜层20的一侧形成为上文所述的斜面或者曲面。并且,辅助部30的组成材料可以为绝缘材料,以避免多层膜层20电性连接造成短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过孔02的侧部012呈阶梯状,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所述第二过孔02的侧部012与所述第二过孔02的中心轴的距离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具体的,图2、图4的实施例相对于图1、图3的实施例中的第二过孔02的区别在于,图2、图4的实施例中的第二过孔02的侧部012呈阶梯状。结合上文论述可知,第二过孔02可以划分为沿第二方向D2排布的多个第二子过孔,每一第二子过孔的边缘可以形成为对应的一级阶梯,即在第二方向D2上,多级阶梯的宽度依次增加,同理,这样可以降低导电部30断路的风险,提高了导电部40将基底10和多层膜层20的上表面、电性连接于多层膜层20的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电性连接的可靠性,以及有利于在辅助部30上形成具有较大的厚度的导电部4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辅助部30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D2叠层设置的多个子辅助部301,多个所述子辅助部301和多个所述膜层20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子辅助部301和对应的所述膜层20一体成型。具体的,在制作多层膜层20中的每一膜层时,可以同时形成对应的子辅助部301,即每一子辅助部301和对应的膜层可以采用同一组成材料和同一工艺流程制作。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问题中的第一过孔01的侧部012的凹陷区域是由于同时刻蚀多层膜层20以形成第一过孔01所导致,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过孔02的侧部012呈阶梯状,可以通过逐层刻蚀相应材料的整面薄膜以形成多个一体成型的子辅助部301和膜层。进一步的可以根据不同材料的刻蚀速率,每一次对刻蚀速率相近且相邻堆叠的整面薄膜进行刻蚀形成对应的多层膜层,具体的,此处以多层膜层20包括由刻蚀速率接近第一速率的材料形成的第一膜层组21、刻蚀速率接近第二速率的材料形成的第二膜层组22堆叠而成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如图7所示,可以先形成第一薄膜组501和位于第一薄膜组501上的第二薄膜组502;再在第二薄膜组502上形成图案化的第一保护层503;借助第一保护层503的保护以对第二薄膜组502进行刻蚀形成第二膜层组22;再在第一薄膜组501和第二膜层组22上覆盖第二保护层,并且借助第二保护层以对第一薄膜组501进行刻蚀形成第一膜层组21和第三保护层504;最后剥离第三保护层504。

具体的,如图8所示,可以先形成第一薄膜组501;再在第一薄膜组501形成图案化的第四保护层601;借助第四保护层601的保护以对第一薄膜组501进行刻蚀形成第一膜层组21;再在第一膜层组21上依次形成整层的第三薄膜组和图案化的第五保护层,并且借助第五保护层的保护以对第三薄膜组进行刻蚀形成第四薄膜组701。

进一步的,可以在第四薄膜组701上形成图案化的第六保护层602,第六保护层602在第一膜层组2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膜层组21以内;再借助第六保护层602的保护以对第四薄膜组701进行刻蚀形成第二膜层组22,以及剥离第六保护层602。或者,可以在第四薄膜组701上形成图案化的第七保护层603,第七保护层603在第四薄膜组701上的投影超出第一膜层组21;再借助第七保护层603的保护以对第四薄膜组701进行刻蚀形成第二膜层组22,以及剥离第七保护层603。

本发明提供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部和如上文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部和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本发明提供了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底;多层膜层,多层所述膜层叠层设置于所述基底上;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贯穿多层所述膜层;辅助部,所述辅助部搭接于所述第一过孔的侧部;导电部,所述导电部搭接于所述辅助部远离多层所述膜层的一侧,所述导电部自多层所述膜层上经所述辅助部延伸至所述基底上。其中,本发明通过在所述第一过孔的侧部搭接所述辅助部,使得所述导电部可以设置于突出于所述第一过孔侧部的辅助部上方,避免了所述导电部直接接触所述第一过孔的侧部,降低了因所述第一过孔内侧不平整而造成所述导电部断路的风险,提高了所述导电部电性连接于对应的两膜层之间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了所述导电部将对应的两膜层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包括简单单元互连的集成电路及其设计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